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雖然回到這公司前,已經有調整好心態準備在出發了,不過始終還是會有壓力,
人跟人之間的相處,真的很有學問,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體驗所有事情的。
再加上國籍不同,民族性不同,每個人做事方式不同,這個摩擦就會越來越明顯了!
這下子,也就更清楚,我回這公司的目的.....在磨自己的耐性........『無常是常 真空妙有 境隨心轉 唯識所生』這句話,似有非有,似無非無。人世間知道的人很多,懂得的人也不少,但能實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。
這世間上本來就是事事無常,很多事情不需要在乎太多的,三不五十的發洩是必要的,當別人將憤怒丟向你,而你生氣時,氣憤的心是不須要忍耐的,這氣憤的心是要發洩的,但是,如果把氣憤的心又丟回給對方,那自己和對方不就又是在做同樣一件讓人氣憤的事情嗎?
只是要怎麼將這憤怒,透過其他方式發洩,轉成是一股力量,就要看自己的功力了,也可以像我的老師說的一樣,可以把這憤怒生氣,當作是一種讓工作順利的手段,只是對事不對人,發完了得自己去收拾善後,安撫對方!
我的方式,能避免就先避免,萬一遇上了,則是先轉化一下心境,沈靜一下心情,聽聽對方的說法,然後在故意激怒對方,讓他更生氣,反正愛生氣,是他家的事情,不甘我事情。之後在找時間靜坐,或是跳舞做運動去發洩這負面能量。
該發洩的真的要發洩,只是發洩的方式和對象要稍微選擇一下,這樣自己也會開心點,不需要天天板著臉過日子了!心態改了自然環境也就變了,這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,可以讓自己那麼的生氣了!這就是境隨心轉。
如果老是要換環境才能改變心態,那做人可就太辛苦囉!所以阿,做人要境隨心轉,不要心隨境轉才是呀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(我是無聊的分隔線)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上面有提到唯識,什麼是唯識,我找了一段解釋,有興趣的就看看吧
http://www.chihong.org/text/bk5_b.htm
究竟什麼叫做唯識呢?
根據窺基大師的【成唯識論述記】解釋:
『唯,遮境有,執有者喪其真。識,簡心空,滯空者乖其實。』
簡單來說:
唯者,是遮遣詞,是否定的意思,即是否定離識獨存的境。換句話說,即客觀的境是不能離我們的識而獨存的。若執外在境為真實有,就稱為增益執。
識者,是了別義;即是我們所有的瞭解與辨別力。
簡心空者,簡除沒有心的存在;即是說雖然境是不實的但心肯定是有的。我們的心識雖是無常之法,無形無相,剎那生滅,而且要待條件才能生起活動,但不能說是無。如果連心的存在也否定了,就稱為損減執。
如是者,不論是增益執或者是損減執都是不合乎真理的,所謂「喪其真,乖其實」。因此,唯識一詞,只是否定離開識而有外在獨存的世界;客觀世界與精神界是息息相關的。唯識學並不否定宇宙萬象的存在,只是認為客觀的境是不能離開識的範疇而得以存在。
如經說:
(1)楞伽經 - 由自心執著,心似外境轉,彼所見非有,是故說唯心。
(2)厚嚴經 - 一切惟有覺,所覺義皆無,能覺所覺分,各自然而轉。
(3)解深密經 - 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‧‧‧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時,即有如是影像顯現。
很多人會問:「明明是自己看到,感覺到,接觸到一切境像的存在,為何說無呢?」其實,這是印度古瑜伽師經過特殊冥想的修煉後所得的結果。他們可以入很長時間的深禪定,一天乃至多天;當修某一特殊的觀想時,可把客觀環境改變,因此他們認為境是隨心而改變的。例如火是熱的,紅色的,但瑜伽師在定中可把火改變為冷的,其他顏色的;又例如本來地上無水的,瑜伽師可以在定中觀到水是充滿的,現起一片汪洋大海。瑜伽師發覺在定中境是可隨心轉變的,因此說境是不真實的。這是他們定中的真實體驗,並非胡言亂語。印度人是很著重冥想的訓練,唯識哲學可說是瑜伽師們的經驗結晶,是他們在禪定中所領悟的智慧。
總括而言,就是一切客觀境(法)的存在,都是由我們八個心識所顯現的,離開這八個心識,境不可得。有能認識的心,才有所認識的境,離識境不可得,此所謂「萬法唯識」也。
COMMENT:
好粉紅喔...
COMMENT:
>>莎莎
粉紅是一定要的啦~哈哈
人跟人之間的相處,真的很有學問,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體驗所有事情的。
再加上國籍不同,民族性不同,每個人做事方式不同,這個摩擦就會越來越明顯了!
這下子,也就更清楚,我回這公司的目的.....在磨自己的耐性........『無常是常 真空妙有 境隨心轉 唯識所生』這句話,似有非有,似無非無。人世間知道的人很多,懂得的人也不少,但能實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。
這世間上本來就是事事無常,很多事情不需要在乎太多的,三不五十的發洩是必要的,當別人將憤怒丟向你,而你生氣時,氣憤的心是不須要忍耐的,這氣憤的心是要發洩的,但是,如果把氣憤的心又丟回給對方,那自己和對方不就又是在做同樣一件讓人氣憤的事情嗎?
只是要怎麼將這憤怒,透過其他方式發洩,轉成是一股力量,就要看自己的功力了,也可以像我的老師說的一樣,可以把這憤怒生氣,當作是一種讓工作順利的手段,只是對事不對人,發完了得自己去收拾善後,安撫對方!
我的方式,能避免就先避免,萬一遇上了,則是先轉化一下心境,沈靜一下心情,聽聽對方的說法,然後在故意激怒對方,讓他更生氣,反正愛生氣,是他家的事情,不甘我事情。之後在找時間靜坐,或是跳舞做運動去發洩這負面能量。
該發洩的真的要發洩,只是發洩的方式和對象要稍微選擇一下,這樣自己也會開心點,不需要天天板著臉過日子了!心態改了自然環境也就變了,這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,可以讓自己那麼的生氣了!這就是境隨心轉。
如果老是要換環境才能改變心態,那做人可就太辛苦囉!所以阿,做人要境隨心轉,不要心隨境轉才是呀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(我是無聊的分隔線)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上面有提到唯識,什麼是唯識,我找了一段解釋,有興趣的就看看吧
http://www.chihong.org/text/bk5_b.htm
究竟什麼叫做唯識呢?
根據窺基大師的【成唯識論述記】解釋:
『唯,遮境有,執有者喪其真。識,簡心空,滯空者乖其實。』
簡單來說:
唯者,是遮遣詞,是否定的意思,即是否定離識獨存的境。換句話說,即客觀的境是不能離我們的識而獨存的。若執外在境為真實有,就稱為增益執。
識者,是了別義;即是我們所有的瞭解與辨別力。
簡心空者,簡除沒有心的存在;即是說雖然境是不實的但心肯定是有的。我們的心識雖是無常之法,無形無相,剎那生滅,而且要待條件才能生起活動,但不能說是無。如果連心的存在也否定了,就稱為損減執。
如是者,不論是增益執或者是損減執都是不合乎真理的,所謂「喪其真,乖其實」。因此,唯識一詞,只是否定離開識而有外在獨存的世界;客觀世界與精神界是息息相關的。唯識學並不否定宇宙萬象的存在,只是認為客觀的境是不能離開識的範疇而得以存在。
如經說:
(1)楞伽經 - 由自心執著,心似外境轉,彼所見非有,是故說唯心。
(2)厚嚴經 - 一切惟有覺,所覺義皆無,能覺所覺分,各自然而轉。
(3)解深密經 - 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‧‧‧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時,即有如是影像顯現。
很多人會問:「明明是自己看到,感覺到,接觸到一切境像的存在,為何說無呢?」其實,這是印度古瑜伽師經過特殊冥想的修煉後所得的結果。他們可以入很長時間的深禪定,一天乃至多天;當修某一特殊的觀想時,可把客觀環境改變,因此他們認為境是隨心而改變的。例如火是熱的,紅色的,但瑜伽師在定中可把火改變為冷的,其他顏色的;又例如本來地上無水的,瑜伽師可以在定中觀到水是充滿的,現起一片汪洋大海。瑜伽師發覺在定中境是可隨心轉變的,因此說境是不真實的。這是他們定中的真實體驗,並非胡言亂語。印度人是很著重冥想的訓練,唯識哲學可說是瑜伽師們的經驗結晶,是他們在禪定中所領悟的智慧。
總括而言,就是一切客觀境(法)的存在,都是由我們八個心識所顯現的,離開這八個心識,境不可得。有能認識的心,才有所認識的境,離識境不可得,此所謂「萬法唯識」也。
- 留言者: 莎莎
- Email:
- 網址:
- 日期: 2005-11-17 05:00:37
COMMENT:
好粉紅喔...
- 留言者: miki
- Email:
- 網址: http://mygogo.2c.to
- 日期: 2005-11-18 09:52:29
COMMENT:
>>莎莎
粉紅是一定要的啦~哈哈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