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之前光師有教我要怎麼喝水,所以一直以來我大多都照他建議的方式喝,除了外出比較不方便以外,最近在看一本書,書中提到身體中缺水,也會引起肌餓感,所以
有時候並不是真的餓,而是缺水,因此如果有【餓】的感覺,不妨先喝杯水,如果不餓了,就是缺水,如果還有【餓感】就真的是肚子餓了,那就去補充食物。
每
天要補充八杯水或是2000cc的水,其實不能套用到全部的人身上,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我有個同事,是個水桶,一天喝超過2000cc以上,而我是照自己
的身體感覺走,渴了就喝水,餓了也先喝水,晚上不要喝太多水,這樣下來一天大概就都能喝到2000cc以上,也不大會有排不掉的情況發生。
今天在nownews新聞網裡面,剛好也看到類似的報導,找出來給大家參考。
【食補不如水補,正確喝水是健康不二的法門】
生活中心/台北報導
健康意識抬頭,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。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,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,只要掌握喝水的時間與量,就能
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。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?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?
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,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
早上五點到九點,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,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,可以使腸胃甦醒、有助於清除宿便。
下
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,這段時間補充水份,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、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。
此外,專家也建議,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,可以維持血液
流暢,防止腦血栓的形成。
喝水除解渴、調節體溫、運輸養分之外,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。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,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飢餓的疼痛、渴的感覺有關,兩者都
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,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,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,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,餐後兩個半
小時再喝一杯水;如此一來,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,但晚餐過後應減量,以免造成水腫。
此外,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,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,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。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,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
性水(pH值介於9.0-9.5為佳)
,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,較易於人體吸收,滲透力强,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,像是消化不良、胃酸過多等症狀,針對生活壓力大、經常外食的上班族
群,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。
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,提出長壽的秘訣,除了健康飲食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,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。由此可見,「藥補不如食補,
食補不如水補」,給身體喝水,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,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,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,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