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貼---放棄 ≠ 放下

人,往往都很喜歡稿的很複雜,並且耐人尋味,到底是放棄還是放下? 是真的為了和平才不計較? 看完下面的文章,慢慢的咀嚼這些文字,或許在我們的內心,會慢慢豁然開朗。


文章來源,所羅門王的秘密抽屜-- 放棄 ≠ 放下




受傷的時候,會希望被安慰。受委屈的時候,也希
望有人能幫自己說句公道話。跌倒有人扶當然很開心,但如果沒有,我們也要有跟這樣「偶然的寂寞」共處的能力,並自己拍拍屁股站起來。這樣的能力,可以靠幼
年教育來培養;而對於已經成年的我們,也同樣可以自我建立(詳情請看《不
要含怨去投胎》
這篇文章)。




當我們歷經人生挫敗,會習
慣等待安慰而不自覺。

段期間,會讓人看上去彷彿「假性的」放棄人生,卻其實只是在等一個安慰,一個公道,或更單純的是在等那個「痛」的感覺慢慢退去。於是,我們常聽到受傷的人
會說「算了,我再也不相信人了」這種狠話,老實說,那對於宣洩情緒有很過癮的爽度。我自己也常愛拿來嘴邊說。但我知道說完以後,別把那些話當真,更重要的
是,千萬不要沉溺太久,時間一久,你就出不來了。




所有負面事件,都會有一種
把人黏住的磁場
,隨著情
感膠著其中的程度越深,狀況就越嚴重。舊文《致
命的吸引力》
有提到過這個情形:「恐懼與傷害,都會將人牢牢吸附,只要耽溺的時間稍微久一點,接下來就會很難脫身。」




可能你從來沒有過發現一件事情,
只有在撒嬌的時候,才會說「其實沒那麼當真」的狠話。
你只有對「上面的長輩」或某個你認為會允許你有額外任性空間的人(通常是情人),才會去討這
樣的任性。就像
S.H.E.唱的那樣:「他還不懂,還是不懂,離開是想要被挽留」,這
招要看對象用,萬一碰到不解風情的呆頭鵝你就累了,最後還要摸摸鼻子自己走回來,那就更糗。




只要看清楚這個本質,就不難明
白,那些狠話只是包裝得比較頹靡的任性話罷了。你其實期待的是「撒嬌」→「有人來摸頭」→「破涕為笑」這樣的程序。只是當你
走不完這個程序,磁場就會短路當機,卡在「撒嬌」在那裡了。




之所以會這樣常常卡住,是因為我
們面對的「撒嬌」對象,通常不是一個長輩,也不是一個情人,而是一個虛幻抽象的「安慰式的天理公道」,但是天上沒有一個老天爺,拿著算盤坐在舉頭上方某個
神秘處,在幫你賞善罰惡,主持公道。




無法想像,每天有多少人,
因為等不到那個他認為傷害他的人得到他心目中所設定的那種報應,而因此委屈得離不開受傷的原點。
有沒有比這更傻的事情呢?──因果很公平,循環非
常順暢,但它可能執行起來並不如你期待的那樣溫情或戲劇化,並且也通常不在你能觀察到的表面運作。你只能信任,因果是公平的。樂觀面是,你對因果的信任是
不會被辜負的。




如此說來,多數人會選擇「放棄」
某一部分人生,往往不是真的遭遇到什麼決定性的打擊。我見過經歷「哀莫大於心死」的人,那人心被燒成焦土,寸草不生,你光從眼神就能看出那黯然如黑洞般的
萬念俱灰。而在大部分的經驗中,我從輕率地將「放棄」掛在嘴邊的人眼中,往往看不到那樣的眼神。如果平常沒有機會見識我說的那樣「哀莫大於心死」,到誠品
去翻翻攝影大師親臨戰場拍攝的作品集,或許會有更上一層樓的領悟。




有時候是因為找不到問題出在哪
裡,不得章法的一試再試,最後沮喪到只好宣告放棄。對一個已經試到精疲力竭的人來說,把一部分人生乾脆整塊切割不要算了,似乎感覺容易一點。只是當人在這
過程中損耗了許多生命成本之後,會把這個「放棄」看成是自己拿人生教訓換來的寶貴智慧,因此篤信學到的失敗經驗是一種真理。但是那樣的心情,(並非全部,
但有時候)跟坐在凱達德蘭大道上抗議是一樣的意思,只是他所幻想針對的那個抗議對象,其實並不真的存在,所以只好永遠繼續抗議下去。




日前在《能
量的迷思2》
這篇文章提過「人生不論是求知或是求助,絕對無法『往外』去尋求解決之道。所有問題,都只能往內探索,才會有答案」,這個觀念看似簡單,卻
其實點出來多數人在困境中最常出現的盲點。當你企圖「往外」尋求一個安慰或公道,從此就「卡住」的機會是非常大的。




聽到「我現在看得很開了……」,我會想對他說:放棄≠豁達,那是你把挫敗感看得太重。

聽到「這種事情我看多了……」,我會想對他說:放棄≠智慧,那是你其實看得還不夠多。

聽到「我現在已經學乖了……」,我會想對他說:放棄≠選擇,那是你以為沒有選擇餘地。



上揚的氣,就會往上去;下沉的
氣,就會往下掉。「放棄」無論如何是一種灰色的人生態度。人不可能從失望出發,然後「放棄」出一個美麗人生的。寫這一大篇,並不是想把「放
棄」描述得非常負面,因為人生之所以會走到面臨放棄的局面,往往都有一言難盡的原因。我想傳達的是:




當你不得不選擇放棄,又試圖想讓
這個放棄看起來比較光明正面一點,而開始將放棄包裝成豁達、智慧、或只是一種人生選擇,那麼你就會永遠困在放棄的原點,並且不用太久的時間,你會把自己也
催眠了,以為這真的是一種豁達、智慧、或只是一種人生選擇。這樣你永遠也不會有站起來的一天。甚至你也可能進而去催眠身邊的人,擴大你的失敗經驗。人只要
有信念,通常都是天生的傳道者,因為所有的信念都需要信徒,你需要更多人來陪你相信這個信念,好證明自己是對的;而當你(潛意識其實知道)是錯的,這個傳
道的需求就會變得更迫切,因為沒有人希望發現自己是錯的。




有時候,當人生步入一個新的層
次,自然會「放下」許多不再需要、不再稀罕、不再覺得值得追尋的東西。就好像我們在長大成年過程中,一路丟掉的那些奶瓶奶嘴玩具圍兜那樣。那個與這篇文章
所說的「放棄」,是不一樣的事情。要分辨這二者,其實也很容易,只是你必須對自己非常誠實當你並非不想要,而是不得不選擇不要,那
就是放棄,而不是放下。




開闊的境界,是自在的;而自在就
是:要也可以,不要也可以。「不得不」這三個字,跟自在永遠畫不上等號。「放棄」只是「不得不」的其中一種樣貌罷了。





留言